形态描述
形态 (据 Cramp,1985;Olsen,2003)
成鸟夏羽:头、颈白色,背、肩、翅上覆羽、内侧飞羽淡灰色,腰、尾上覆羽、尾白色。外侧初级飞羽白色,端部黑色;内侧初级飞羽淡灰色,尖端黑色;次级飞羽淡灰色。下体白色,下胸、腹常常有粉红色。
成鸟冬羽:与成鸟夏羽相似,耳羽有比眼大的灰色斑。
幼鸟:头白色,头顶有较淡的黄灰色斑;后颈、背、肩、翅上覆羽淡褐色,羽缘淡灰色,形成鳞状斑。腰、尾上覆羽、尾羽白色,尾有褐色次端斑。外侧初级飞羽白色,外翈羽缘和尖端黑褐色。下体白色。
虹膜黄白色,眼睑红色,嘴暗红色,脚红色。幼鸟虹膜在夏末变淡,嘴橘黄色,嘴端略暗,脚淡橘黄色。
量衡度 (mm,g;据 Cramp,1985)*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
♂♂(38) 一 一 43.2 310 118 52.4
(40.2—46.47) (294—321) (111—125) (49.2—55.9)
♀♀(18) 一 一 39.9 295 110 49.6
(36.0—45.7) (279—316) (107—116) (45.9—55.8)
成鸟夏羽:头、颈白色,背、肩、翅上覆羽、内侧飞羽淡灰色,腰、尾上覆羽、尾白色。外侧初级飞羽白色,端部黑色;内侧初级飞羽淡灰色,尖端黑色;次级飞羽淡灰色。下体白色,下胸、腹常常有粉红色。
成鸟冬羽:与成鸟夏羽相似,耳羽有比眼大的灰色斑。
幼鸟:头白色,头顶有较淡的黄灰色斑;后颈、背、肩、翅上覆羽淡褐色,羽缘淡灰色,形成鳞状斑。腰、尾上覆羽、尾羽白色,尾有褐色次端斑。外侧初级飞羽白色,外翈羽缘和尖端黑褐色。下体白色。
虹膜黄白色,眼睑红色,嘴暗红色,脚红色。幼鸟虹膜在夏末变淡,嘴橘黄色,嘴端略暗,脚淡橘黄色。
量衡度 (mm,g;据 Cramp,1985)*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
♂♂(38) 一 一 43.2 310 118 52.4
(40.2—46.47) (294—321) (111—125) (49.2—55.9)
♀♀(18) 一 一 39.9 295 110 49.6
(36.0—45.7) (279—316) (107—116) (45.9—55.8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中型鸥类。体型和羽色与未成年或冬季的红嘴鸥相似。野外特征是额低,下体带有粉红色,颈、嘴、尾均长;肩、背和翅的上表面浅灰色;初级飞羽具黑端,展翅时翅的外侧有一较长的楔形白斑;嘴、脚均红色。冬季在耳羽区有不清晰的喑色斑。
大小
量衡度 (mm,g;据 Cramp,1985)*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
♂♂(38) 一 一 43.2 310 118 52.4
(40.2—46.47) (294—321) (111—125) (49.2—55.9)
♀♀(18) 一 一 39.9 295 110 49.6
(36.0—45.7) (279—316) (107—116) (45.9—55.8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
♂♂(38) 一 一 43.2 310 118 52.4
(40.2—46.47) (294—321) (111—125) (49.2—55.9)
♀♀(18) 一 一 39.9 295 110 49.6
(36.0—45.7) (279—316) (107—116) (45.9—55.8)
生物学
除了繁殖期几乎完全行沿海岸的生活,在海岸、岛屿、沙洲、海滩咸水湖
泊、盐田、沿海沼泽地带活动,偶尔进入海洋沿岸内陆平原的荒漠地带淡水湖泊、草地、多草低地等处。通常成小群活动,有时亦集大群,飞行敏捷而轻快。在潮间带觅食,以嘴在淤泥中探索;在空中搜寻时会急降水面,在离水面1m处跃入水中,在水中常倒立觅食。
食物主要为鱼、昆虫、海洋无脊椎动物等。活捕或腐食,以腐物为食远少于其他鸥类,所以通常不聚集在村庄附近,但在冬季也会与其他鸥类一起逗留在一些下水道的出口处。食物中鱼类约占一半以上,植物性食物也是细嘴鸥的重要食物。细嘴鸥是我国偶见的冬候鸟,仅于1902年3月和1906年2月在云南洱海和大理地区谷地有过二次采获记录(La Touche,1931—1934);香港在1990年2月、1992年4月、1993年2月有过3次见到的记录;另于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在青海和河北海滨有过几次未发表的记录(Carey,2001)。
国内未发现有馆藏标本。
泊、盐田、沿海沼泽地带活动,偶尔进入海洋沿岸内陆平原的荒漠地带淡水湖泊、草地、多草低地等处。通常成小群活动,有时亦集大群,飞行敏捷而轻快。在潮间带觅食,以嘴在淤泥中探索;在空中搜寻时会急降水面,在离水面1m处跃入水中,在水中常倒立觅食。
食物主要为鱼、昆虫、海洋无脊椎动物等。活捕或腐食,以腐物为食远少于其他鸥类,所以通常不聚集在村庄附近,但在冬季也会与其他鸥类一起逗留在一些下水道的出口处。食物中鱼类约占一半以上,植物性食物也是细嘴鸥的重要食物。细嘴鸥是我国偶见的冬候鸟,仅于1902年3月和1906年2月在云南洱海和大理地区谷地有过二次采获记录(La Touche,1931—1934);香港在1990年2月、1992年4月、1993年2月有过3次见到的记录;另于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在青海和河北海滨有过几次未发表的记录(Carey,2001)。
国内未发现有馆藏标本。
生境信息
除了繁殖期几乎完全行沿海岸的生活,在海岸、岛屿、沙洲、海滩咸水湖
泊、盐田、沿海沼泽地带活动,偶尔进入海洋沿岸内陆平原的荒漠地带淡水湖泊、草地、多草低地等处。通常成小群活动,有时亦集大群,飞行敏捷而轻快。在潮间带觅食,以嘴在淤泥中探索;在空中搜寻时会急降水面,在离水面1m处跃入水中,在水中常倒立觅食。
食物主要为鱼、昆虫、海洋无脊椎动物等。活捕或腐食,以腐物为食远少于其他鸥类,所以通常不聚集在村庄附近,但在冬季也会与其他鸥类一起逗留在一些下水道的出口处。食物中鱼类约占一半以上,植物性食物也是细嘴鸥的重要食物。细嘴鸥是我国偶见的冬候鸟,仅于1902年3月和1906年2月在云南洱海和大理地区谷地有过二次采获记录(La Touche,1931—1934);香港在1990年2月、1992年4月、1993年2月有过3次见到的记录;另于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在青海和河北海滨有过几次未发表的记录(Carey,2001)。
国内未发现有馆藏标本。
泊、盐田、沿海沼泽地带活动,偶尔进入海洋沿岸内陆平原的荒漠地带淡水湖泊、草地、多草低地等处。通常成小群活动,有时亦集大群,飞行敏捷而轻快。在潮间带觅食,以嘴在淤泥中探索;在空中搜寻时会急降水面,在离水面1m处跃入水中,在水中常倒立觅食。
食物主要为鱼、昆虫、海洋无脊椎动物等。活捕或腐食,以腐物为食远少于其他鸥类,所以通常不聚集在村庄附近,但在冬季也会与其他鸥类一起逗留在一些下水道的出口处。食物中鱼类约占一半以上,植物性食物也是细嘴鸥的重要食物。细嘴鸥是我国偶见的冬候鸟,仅于1902年3月和1906年2月在云南洱海和大理地区谷地有过二次采获记录(La Touche,1931—1934);香港在1990年2月、1992年4月、1993年2月有过3次见到的记录;另于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在青海和河北海滨有过几次未发表的记录(Carey,2001)。
国内未发现有馆藏标本。
国外分布
在国外繁殖于自地中海西部经黑海、里海,东至哈萨克斯坦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;在欧洲南部、西非、北非、红海、波斯湾等地越冬;偶见于尼泊尔、泰国,甚至日本。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